世界中国学架起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11月24日,以“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”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·上海论坛举行,习近平主席致贺信指出,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,也是当代中国之学。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,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。
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,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,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。
贺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、促进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,也为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、认识现代中国、把握未来中国,让世界知道“学术中的中国”“开放中的中国”“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”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迪。
世界中国学作为一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,涵盖了汉学和现当代中国研究,是外部世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学问。
上溯至宋元时期,意大利、摩洛哥的旅行家马可·波罗、伊本·白图泰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探索中国、研究中国的历史印记,游记汉学首次在西方古典文献里留下了“中国印象”。
自清代以来,学界已习惯将“外国对中国的研究”称为“汉学”。
1955年,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创建东亚研究中心,聚焦中西方现代接触下的中国研究,带动“中国学”兴起。
“中国学”的范畴比汉学更为广泛,除了传统文字、文本的研究,也包括政治、社会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、教育等领域。
从马可·波罗的游
预览阅读已结束,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!
来源: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:本文仅限学习分享,如产生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