洁身守道,不与世陷乎邪【例文】古人云:”洁身守道,不与世陷乎邪”。
事实证明,党员干部保持自身的纯洁,不同流合污,“四风”就进不了门,“围猎者”就无从下手。
因此,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,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、规范自己。
(解放军报《洁身自好防意如城》)【典故】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晏婴《晏子春秋问上》,故圣人伏匿隐处,不干长上,洁身守道,不与世陷乎邪,是以卑而不失义,瘁而不失廉。
【释义】意思是,高尚的人隐居,不去干谒君上,洁身以守道,不与世人一同陷于邪恶,所以地位卑微却不失道义,生活困苦不失廉洁。
【赏析】唯自净者可以净人。
清人金缨在《格言联璧从政》中写道:“洁己方能不失己,爱民所重在亲民”。
他告诉人们,为官从政,在清在洁,在亲民为民。
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,是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,也是为官者的从政之基、立身之本。
历史上,很多为官者都提倡”士”的精神,坚持洁身自好,希望自己有节操,有大丈夫气,把思想纯洁、灵魂圣洁、政德净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。
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,自律甚严,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,于己于百姓都是有害的。
他在《任满渴城隍》一诗中写道:”一官来此几经春,不愧苍天不负民。
神道有灵应识我,去时还似来时贫”。
他用清贫干净的为官履历,写下了自己独立的品格、高尚的气节、无愧的人生。
纵观古代清官廉吏,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注重道德修养,坚持自我净化,视不贪占、不索取、不收受非分钱财为美德。
明人吴讷官居南京左副都监察御史,两袖清风,清正廉明,出污泥而不染。
一次他奉命去贵州巡察,贵州地方官从府库中取出黄金百两,派人送给吴讷,妄图巴结讨好。
吴讷毫不动心,取笔墨在封皮上题诗一首:“萧萧行李向东还,要过前途最险滩。
若有赃私并土物,任他沉
预览阅读已结束,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!
来源: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:本文仅限学习分享,如产生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