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边界实践在中国古代,“天下”是一种开放性的、模糊化的表达,它以“天下共主”的姿态,表明统治的观念,这是意识形态上的表达。
在具体实践上,中国古代以边界的清晰化为旨归,大体可以分为清晰的边界和中间地带两种类型。
表达与实践两者结合,最终统一于“大一统”的诉求。
“天下”的模糊化表达与边界的清晰化实践既此且彼,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,这种智慧最终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世界秩序。
中国古代的“天下观”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,而“大一统”和“夷夏”观念则是在“天下观”的基础上,由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。
“天下观”是一体,而“大一统”和“夷夏”观念好比是硬币的两面,构成了“天下观”的全部认知,缺一不可。
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“天下”是无界的,等同于今天的“世界”。
也有很多学者对这种“无界”的观点提出质疑,认为“天下”是有界的,基本上对应的是今天的“中国”。
本文力图从一个较长时段来把握中国古代的“天下”表达与边界实践,并考察其背离背后所形成的聚合力。
先秦的“天下”与长城肇建中国古代的“天下”观念诞生于先秦时期。
古人与今人一样,面对浩渺的苍天,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天地的宇宙观,“天圆地方”就是上古世界的宇宙观,此后与人类世界结合起来,形成了
预览阅读已结束,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!
来源: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:本文仅限学习分享,如产生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