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”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”出自《荀子·修身》,意思是说路途虽近,不走永远不会抵达终点;事情虽小,不去做永远不会完成。
这句话可以看作“修身”篇的主旨,强调笃行实干的重要性,提倡身体力行、知行合一。
在说明“行”“为”的重要性后,荀子分析了修身的三重境界:把礼法贯彻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中,这是士人;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亲身实践、孜孜不倦,这是君子;敏捷明智并坚持不懈践行真理,这是圣人。
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无论士人、君子,还是圣人,都需要永不停歇地努力实践,这一思想也见于《荀子》其他篇章,譬如《劝学》中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,《儒效》中“知之不若行之,学至于行之而止矣”等。
这些都是对儒家尚行、重行思想的充分表达。
注重实干精神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。
《尚书·说命》认为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”,《中庸》提出“力行近乎仁”,一个人做得如何,是不是踏实地行动,直接体现他的素养。
北宋政治家赵普有句名言: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。
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,但是说明了一个道理:儒家思想是用来治世的实践理论。
明代王守仁明确提出“知行合一”的命题,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。
不只是儒家,老子也说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”,行动起来,坚持不懈,才是人生正途。
《韩非子》认为
预览阅读已结束,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!
来源: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:本文仅限学习分享,如产生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