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写材料用典】毋为私欲蔽【例文】古人言,“毋为私欲蔽”。
体面的工作、广阔的前景、美好的生活…人生在世,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。
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,但过度的欲望,则会让人深受其苦。
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,在诱惑面前多一些定力,对物质名利多一些淡然,摒除不当不义之欲,考验着一个人的品德,彰显着一个人的境界。
(人民日报《既“知止”,也“知进”》)【典故】出自宋代金朋说《正心吟》,明诚道不离,知格无邪伪。
中正着吾心,毋为私欲薇。
【释义】意思是,不要被私心欲望遮蔽了良知。
【赏析】古人讲:“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”。
如何处理公与私的关系,这是一个古老命题,也是一个为政难题。
公与私的背后,往往是义与利、是与非、情与法、亲与清、俭与奢、苦与乐、得与失的较量,一旦“私”字占了上风,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。
“贪如火,不遏则燎原;欲如水,不遏则滔天”。
失去控制的欲望,如同脱缰的野马,会引发难以收拾的祸患。
宋代范仲淹在朝中为官时,有人想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名为“绿野堂”的园子,他坚决不肯收,说:“一旦取其物而有之,如何得安?”春秋时期宋国官员子罕,在面对他人献上的宝玉时,慨然拒绝,讲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”。
现实中,那些经不住诱惑而收受他人钱物的
预览阅读已结束,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!
来源: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:本文仅限学习分享,如产生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