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材料用典: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例文:为政之功,非在个人功名功利,而在人民根本利益。
坚持“无功便是过”的领导干部,总是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牢记最大的政治、最大的政绩,不计个人得失、不求一时名利,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”,不争虚功,只建真功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、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情怀境界在群众心中树立起永恒丰碑。
(中国纪检监察报《树立“无功便是过”的正确理念》)典故:出自清代万斯大《周官辨非》,圣人之治天下,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;厉民之事,毫末必去。
释义:意思是,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,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,一丝一发也要推行;于民有害之事,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。
赏析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。
将民众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,是中国古代圣贤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萌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理想。
从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到孔子的“君以民存,亦以民亡”,从孟子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到荀子的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从朱熹的“国以民为本,社稷亦为民而立”到黄宗羲的“天下之治乱,不在一姓之兴亡,而在万民之忧乐”。
历史上诸多学者都推崇民本思想,认为民心向背决定了国家和政权的稳固性和长远性,治国理政重在得民心。
在为谁执政、为谁用权、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,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特别清醒、立场特别坚定。
一百多年来,党领导人民推翻“三座大山”,让人民真正成
预览阅读已结束,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,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!
来源: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:本文仅限学习分享,如产生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